南昌大学|中正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30秒完成]
搜索
查看: 36953|回复: 1

[其他] 德国古堡建筑语言在独立式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6 10: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言
在欧洲的经济体中,德国可以说的上是最优秀的国家,德国的经济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 但实际上,德国在1990年10月,才结束了41年的冷战,实现了再次统一。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德国在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仍然远超其他欧洲国家。 德国古堡建筑风格在装饰上具有简单明快又不失庄重的色彩构成,在结构上非常重视建筑的质量和功能空间,具有独特建筑装饰个性的德国古堡建筑形态,在世界建筑历史上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德国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也十分严谨,这也是其建筑比较特殊的地方。 德国古堡建筑装饰从古老的建筑艺术中提取元素,在结合本土建筑特点,成就了大胆创新的德国古堡建筑,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期建筑的发展,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
中西方文化结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发扬地方建筑特色与融入外来建筑风格并不相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将这种德国独有的建筑艺术保留,并且融入到独立式住宅设计中是为了这种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可以传承下去,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得以发扬。学习德国古堡建筑艺术不代表着照搬,因为建筑风格的演变受到时代、环境、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对德国建筑元素及建筑符号的提取与应用也适应着时代的需求,繁琐的装饰文案得到简化,对德国古堡建筑语言进行研究、归类和总结,然后将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古堡建筑语言融入到当代独立式住宅设计中,从建筑艺术和功能上去满足现代人们精神和心理需求。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的发展热潮,建筑文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全球,在此背景下,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顺其自然地成为学术界的核心议题。结构功能的作用虽然在新时代不能体现在中西方传统建筑语言中,但其历史底蕴能丰富建筑文化的内涵,提升建筑的内在审美价值并传达历史信息,将现代技术、材料与传统历史文脉完美衔接。科技的发展模糊了地域的界限,要想使文化与时俱进且避免同质化发展,就一定要具备开阔的视野,打破地域性限制,研究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并探寻与文化的交汇点,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让优秀的建筑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城堡这类建筑一直被人们赋予神秘的魔幻色彩,因为有很多充满童话色彩的城堡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被保留下来,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德国在城堡建筑的拥有量上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根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在中世纪时期城堡的拥有量达到了12000多座,这意味着,平均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堡,后来因为烽火战乱等因素有将近4000多座城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尽管如此,德国现在也有约20000多座城堡和宫殿建筑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20世纪以来,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生和应用,使人们对探索新建筑的热情越来越高,独具特色的德国古堡建筑也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那到底它们有何独特之处呢? 建筑作为文化和历史载体的同时也是为人所用的,所以建筑的功能空间和装饰艺术更能体现建筑的本质,每个地方的历史建筑都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教科书,在它身上承载着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故事,独立式住宅的设计可以从德国古堡建筑中汲取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可以提升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学术意义。把德国古堡建筑语言作为研究内容,可以丰富人们对德国古堡建筑元素的认识,同时可以完善相关的学术研究。建筑文化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抹杀外来文化的风气,在学习优秀建筑文化的同时也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研究意义
建筑艺术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建筑可以反映当时的经济形势、社会情态、历史渊源等,还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交流和传播能力是建筑的灵魂,一旦失去便毫无生机假如人为设置“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地域鸿沟,其发展必将失去生机。
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影响着建筑文明的构建,在演变过程中将两者融合并体现在建筑中。想要建立个性与共性并存的人类社会,那么发展和传承多元的建筑艺术是关键。人们在建设家园时,为适应生产和生活,形成了适宜自然气候条件,符合文化背景的区域建筑,最后形成本土化的居住和建筑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考验并积累筛选而成,形成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识别度。 郊区住宅类型从根本上来说发源自中世纪城堡或要塞,其独具特点的装饰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城堡是主人军事力量的的展示,而对郊区住宅来说,主人要体现的是它在材料和文化上的优越地位。在建筑装饰上可以是纹章装饰,也可以是新型的建筑表达,特别是古典主义风格或今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尽管如此,其中的中世纪建筑的影响却仍然十分明显,比如直到19世纪建造的郊区住宅中依旧能看到雉堞这种结构, 即使是毫无军事意义的住宅,如利希滕斯坦城堡( Lichtenstein Castle)
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外来文化,并融入创新的过程。学习并不意味着照搬全抄,取其精华,吸收并融入到自身文化的发展中。如何学习并合理的运用外来文化的精华?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以本地域文化的审美角度为出发点,去寻找和外来文化的共通点,并与之相结合,形成差异化的艺术美感,在这样的尝试过程中才能为建筑艺术带来新的生机。文化没有优劣,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外来文化,这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堡兴起于欧洲,是欧洲历史的见证者,所以关于城堡建筑艺术的研究都来源于欧洲人。随着中国对欧洲古建筑研究的逐渐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堡作为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建筑形式,开始慢慢受到中国人的重视。本国对于德国古堡建筑研究的成果已有先例,研究倾向于古堡的形成、状态和文化等方向,但对城堡建筑语言与构筑特点的分析,有部分人员关涉,可成果方面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多为历史沿革,基于以上因素,德国古堡建筑语言的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常见的有关城堡的文章,不是对小说《城堡》的分析,就是为推销欧洲城堡旅游而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城堡的研究。欧洲城堡建筑在国内的研究非常稀少,更别说针对城堡建筑专业性的权威论文了,更糟糕的是这方面的书籍并不是很多,这为对欧洲城堡的研究加大了难度。发行的有关欧洲城堡的著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普及类,如《城堡•骑士•贵族》(作者陈志强,南开大学教授),这本书阐述了城堡在战争中的作用,并描述了城堡从产生、发展到衰退的过程,也涉及到了骑士和贵族在城堡的生活方式,是一本很通俗的普及性读本。第二类是专题研究类,如《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作者倪世光教授),书中把城堡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城堡和军事城堡,并认为城堡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兴衰息息相关。书中指出城堡的前身是罗马在3到4世纪时期的营寨,真正意义上的城堡出现在5世纪初。作者还分析了城堡和庄园结合原因,是因为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全又自给自足的封闭空间。第三类是通史类,如《世界史》古代卷(作者杨共乐)提到“中世纪西欧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就是城堡”。
结合以上论述,海内外对于德国古堡建筑的研究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研究内容多为城堡的历史起源、建筑类型、地理分布等外在因素,而对城堡建筑的造型艺术,建筑语言,使用价值缺乏系统研究,在应用方面更是空白。 通过对德国古堡建筑语言的分析和研究,再尝试应用到独立式住宅设计中去,去丰富这个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的时代, 使建筑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第2章 德国古堡建筑概述
2.1德国古堡建筑形成的原因
城堡起源于山丘堡垒、但也因为外在的各方面影响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中世纪城堡扮演着权利要塞中心的角色,促进了某个特定区域的整合和行政管理。 城堡的设计体现了其防御功能,既可以防御外敌入侵,也能够在被围困时保持长时间的自给自足状态。虽然表面看来,城堡的功能性占主导、但是实际上城堡和其他防御建筑有同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是城堡领主或其他居住者的权利和威严的宏伟宣言,向同等地位者、下属和潜在入侵者传达讯息。
随着进攻性武器的发展、城堡和防御建筑的设计自然也随之发展。火药和大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堡和防御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并最终使其失去了军事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城堡的摒弃防御功能后,其他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趋完善,成为人们的居住场所,同时城堡被人们赋予的象征意义也更加深刻。

2.2德国古堡建筑发展阶段
2.2.1古堡的起始阶段
有资料显示,1世纪时就有近30座古宝矗立在德国的萨勒河与伊托堡丛林间,那时的古堡构造较为单一,多半的堆砌方式是用土体和原木,在一块周围用竹篱墙围合的环形空场外侧铲一条有水或无水的沟壑当做自然保障,在内部用土体或石头构造成屋舍。“公元前16年,德国国内产生了早期带有抵御功能的碉堡——国界墙。 ”这是罗马人用来抵抗日耳曼人侵犯的“武器”,国界墙由石块堆砌而成,和中国长城不同的是,它没有主楼设计,也没有装潢,所以没有起居功能,只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而设计。不幸的是,罗马人最终不敌日耳曼人,国界墙在9世纪中期被占领,这可以算是城堡在德国的早期萌芽。
2.2.2古堡的成长阶段
因为政权纷争,教权与皇权的斗争在11世纪初加快了国内动荡不安的局面,德国也变得四分五裂。封建主义在德国快速生长,贵权主义因为占据疆域领土,引发了人民之间的矛盾。因为连年战乱的局面,让百姓急切渴望能生活在安稳之所,所以古堡作为战乱时最安全的抵抗建筑快速成长。古堡在那时候被建设,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抵御外族入侵,防御功能大于其居住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部形态上。城堡内设有主楼,是人们的休息之所,但是只有简单的长桌和板凳。如德国普法斯葛拉芬史坦城堡,设有防御性的小窗口,用来阻挡敌人的飞箭。 窗户洞口较小,也影响了室内的采光,由于当时的城堡使用天然石建造的,窗口也没有玻璃,所以室内寒冷刺骨。 由此可见当时的城堡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居住空间。
2.2.3古堡的发展阶段
12世纪后期,之所以德国境内有许多新的城堡修建,一方面是因为领导人觉得城堡价值大,另一方面是为了彰显皇权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到了后来,古堡的建设理由开始发生转变,诸多理由中一直不变的是皇族贵权的象征,拥有古堡的数量,彰显了皇权贵族的地位。在那个封建主义时代,持有古堡的数量也决定着领主的统治权合决策权。这意味着家族的事业能够得到庇护,更能够提升领主的地位。古堡慢慢演变成皇权和势力的象征。
2.2.4古堡的成熟阶段
“14世纪以后弹药、武器的创造,使用来抵御功能而建设的城堡慢慢消失在历史舞台,文艺复兴期间的古堡、宫殿继而产生,当时古堡的设计和建设大多数参照对称样式和黄金比例,建筑形体以方形、环形为主。 ”[ ]和古堡的抵御性相比,宫殿更适合人们生活起居。 后来到了16世纪城堡在一些战乱地区仍然被建造和使用,有一些城堡也在战乱中被损毁。 因为建造新的城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人们不再建造城堡,人们开始对城堡以外的世界从满了向往,纷纷逃离了他们祖先建造的城堡。在此期间,城堡的发展建设是停止的。直到18世纪后期间到19世界初期,受浪漫主义色彩思想和古典复兴浪潮的影响,人们才又开始重新重视城堡的修建。这时,人们开始开发城堡的居住功能,但即使是这样,城堡的建筑实用性还是不及其象征意义明显。
2.3德国古堡建筑风格
2.3.1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复兴风格,起源于人们开始意识到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价值,人们开始产生崇拜,进而开始复兴。复兴古典主义有很多因素,其中不得不说的因素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工艺品被考古学家发掘,人民认识到希腊艺术的登峰造极的程度。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此时人们积极模仿特点明显的具有装饰性的历史建筑。另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将旧的装饰符号加到新的建筑里 ,19世纪开始人们将古建筑的设计风格应用到当代的设计当中。
16-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在建筑上都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这种复古思潮收到人们追捧,从1870年开始流行,而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建筑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的建筑称为“文艺复兴建筑”。德国布鲁诺,施米茨( Bruno Schmitz)设计的百年莱比锡战役纪念碑,是复兴主义运动的极端表现。建筑上面布满弗兰兹,梅茨纳的雕塑。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出现了一些阿尔萨斯三角山墙风格的优美建筑和风景优美的诺伊多夫花园郊区。德国建筑和艺术史学家分成两个方向来研究古代建筑,一个是按照温克尔曼(Winckelmn)途径,摸索古典艺术和建筑,成效颇丰;另一个是对中世纪建筑进行探索,尤其是罗马风和前罗马风时期,他们将自己的研究结论和当时的建筑复兴主义运动联系在一块,对中世纪的建筑进行结论性的阐述,形成了后来的新文艺复兴主义和新罗马风。
2.3.2新艺术运动时期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处于平和的发展期,随着路网的发展,社会的中上流阶层开始注重交流和创新,洛可可风格被应用到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应运而生( ArtNouveau)。新艺术运动的发展过程是无章可寻的。其表现特征是活力和自由的,室内的装饰物和构件的主题,大多以抽象的植物特有的曲线、优美的自然物、波浪线等为主体。“德国青年风格派”便由此应运而生,追求自然风格的运动自此取代了新艺术运动的发展。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以来,在青岛修建了大量带有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因为此时正是德国青年风格运动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另一方面二战导致本土建筑在德国大面积损坏,所以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著名青年派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的作品—“红房子”。
2.3.3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晚期,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于整个欧洲,建筑领域也很大程度上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初衷是寻找超自然的趣味和异域的情调,以表达丰富的感情为基础,留恋于自然艺术的表达且重本性的发扬。哥特式的浪漫主义和中世纪的浪漫主义多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但在德国得到发展和盛行,18世纪末开始,混合构建的特点整个德国风靡,得到广泛的喜爱,比较典型的架构有山墙,半露的木架构和城堡塔楼。木构架建筑是日耳曼民族最有特点的建筑形式,其样式新颖又富有特点,这种建筑类型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2.3.4折衷主义时期
19世纪前期在欧美形成了一种信的建筑设计潮流,折衷主义,这种风格是集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部分随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元素,折衷主义建筑富丽新颖,·引人注目。尤其是将巴洛克建筑手法融入其中,样式多变的同时,更注重尺度的美感和样式的搭配。“选择在不同方法、风格和主义中看起来是最好的东西”,这便是字典中对这个词的释义。折衷主义完善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缺少的形式美,选择性的模仿古代的各类风格,或随意拼合样式,故有“集仿主义”之称。设计者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种元素融合到自己的艺术中,传承的同时也达到了创新。
第3章 德国古堡建筑在中国
3.1青岛地区德国建筑
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期,也是西方建筑尤其是德国建筑引入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这部分建筑现如今成为中国中现代的部分建筑遗产,中国受传统文化和建筑理念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都难以将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相融合,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现在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接纳了外来文化。德国在青岛的土地上构建了一个新时代的小社会,双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形成了青岛建筑艺术的鲜明特征。中国建筑,在外邦文化的冲刷下,创造了建筑内在和外在的交汇融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对于文化选择上是纠结且茫然的,一方面因为政治立场和情感上的对立,影响了国人对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价值的客观判断,另一方面,担心外来文化的入侵与同化化用,产生了痛恨甚至完全抵制的思想,但又期待和向往发展现代文明。即便如此,并不会阻碍西方艺术文化的侵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会颠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的延续性。
19世纪到20世纪是全球建筑的转型期,青岛成了德国建筑师展出作品的“博览会”。青岛市区包容了许多国家的建筑艺术形式和风格,被称为“东方瑞士”和“各国建筑博览会”,绮丽纷呈建筑群构成了这座城市生动的天际线。 作为德式建筑在中国的集中体现,青岛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变迁后,已经形成了丰富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在那个时期,德国人将其自身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形式带到了青岛,受德国的影响,青岛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浓厚的西方色彩。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青岛现形成的这种建筑风格成为见证其当时历史和德国殖民文化的历史影像。
3.2中西方融合下的青岛建筑装饰形态与艺术
3.2.1折线式坡屋顶、老虎窗和尖塔
3.2.1折线式坡屋顶、老虎窗和尖塔
德国的传统住宅具备以下几点形式特征:整体布局自由,不设置庭院,底层常以砖石为基础而楼层使用木质架构。装饰构件设计严谨,视觉冲击很强。屋顶坡度较大,设有阁楼,加开老虎窗。常用圆形和八角形楼梯,上边设有尖顶造型。这些宅邸的外形亲切,优雅瑰丽,迸发着时代的精神” [ ]。这三种元素是组建青岛德国建筑的主要符号。折线式坡屋顶(蒙沙顶)屋面选用红色筒瓦或牛舌瓦装饰,加开老虎窗,部分加山墙或塔楼。德国建筑老虎窗在青岛一般以几何图形(以圆、方、三角为主)、牛舌状为主,烟囱的设计也比较考究,每栋风格都不一样,但在色系,材质上与主建筑相协调,给人以精致、活泼的视觉效果。
3.2.2山墙和仿“半木构”装饰
山墙体的特点是牢靠坚固,所以德国建筑山墙体在青岛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多以三角形硬山为主,有时为了搭配美观也会使用类三角或半圆形的设计。山墙位置造型设计也不是前篇一律,常在上部、下部、边沿产生差异,上部会用流线型来显示尖顶的中心;在下部和转角位置用短柱来装饰,或用石头粉饰檐口和山墙的边角,通过红砖的堆砌方法变换来体现各种图案在德国官员的宅邸中就有体现;或通过粉刷来营造成重石块壁柱效果的方式在德国领事馆也有体现。山墙装饰的图案受仿半木结构的启发,和其有着诸多练习,像横竖划分山墙体就是仿半木结构装饰的形式;或以花草线条主要是曲线进行划分的亨利王子饭店的山墙装饰,呈现出新艺术运动特点。概括的来说,德国传统风格装饰就是以花岗石,粉刷手法及红砖为基础而形成。
3.2.3其他的细部外在特征
窗户的设计在德国建筑中也是千姿百态,主要有方形、圆形、半圆形、还有角窗、网格小窗等,如胶澳法院的窗户。窗洞搭建材质以蘑菇石、红砖、青砖为主。展现了建筑的庄重和富丽,立面构造生动、自在。
3.3青岛德国建筑对于中国之后的影响
在青岛现有的德国建筑上,中式青砖、琉璃瓦,以及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甚至龙纹纹饰和狮形雕刻被频繁借用,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互相借鉴、融合。 而且这种适应于本地文化的外来建筑在后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持续地发生影响。 直到今天,无论是谁置身其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去领略和感叹这些建筑的风采、品读建筑的艺术。
设计者盼望和传统相协调,在发掘本国历史建筑的探索中,汲取创意,然后设计出优秀的形态来适应现代社会。
德国在青岛设计的建筑对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有以下四点:
(1)对设计师的影响。德国的新艺术运动兴起,青年派风格的建筑在室内外都有体现,和随后的现代功能主义对日本及中国的设计师有着深刻的影响。
(2)建筑风格的延续。日战和民国时,德国在中国设计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因青年派风格对日本和中国设计师的影响,在扩建的城市别墅及商圈中都体现了那时的城市构架,如鱼山一带的别墅(日本人建设)和八大关别墅区(中国人建设),这对青岛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3)德国建筑师持续影响。德国建筑师有一部分继续留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这给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建筑群的影响。外国人在青岛设计的建筑(包括德国和日本等),形成了特有的建筑群,对青岛的城市建设影响颇大,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
第4章 德国古堡建筑语言在独立式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4.1德国古堡建筑语言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审美价值
城市形象不同的分类方式是基于其多元化多维度的结构,常以社会活动、聚合形态来分类。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形象,或以学校、商圈、街道等因素形成的城市形象。针对不同城市要素按不同分析方法对城市形象进行分析,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作用和侧重的角度。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对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定位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民俗民风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千城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各地兴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同质化严重,这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要求。所以现在新建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到实用性,更需要与城市的形象融合,将文化内涵注入到城市设计的理念中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有着典型形象的城市比较容易让人记住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为城市的经济添砖加瓦,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学习旅游。
近年来很多中国城市都在往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发展,但大多数是通过简单的复制和模仿,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更包含着经济文化和人文气质。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在建筑形式上已经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各城市和街道都矗立着不同风格的街区,这是建筑个性的张扬,但也伴随着城市机理的破坏。当今时代的建筑似乎更注重风格的个性化,但我们很难从中发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仅仅给我们以视觉的冲击和震撼。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建筑的形象是尤为重要的。德国古堡建筑语言的应用,就迎合当代人的特点,对抽象出来的元素进行提炼并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者直接将古老元素和现代建筑嫁接起来。建筑风格的融合源于不同文化超越文化边界进行的传播,建设具有特色的独立式住宅建筑,形成具有代表性地域性风格的划分,增加城市形象的多元化特征,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古堡建筑风格,是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丰富。
(城市设计命题可以指引独立式的住宅设计,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承和发展历史建筑的品质文化。第一,先从整体入手构筑建筑空间,把想要表达的元素考虑进去,并与传承的文化辉映协调,确定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二,将具体的空间想象形成方案,将古堡的建筑语言细化在建筑的细节中,用技术和材料诠释历史文脉,提高建筑的内涵并深刻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印象。
抓住代表德国古堡的建筑符号,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与放大来强调其存在,这样既不会脱离现实,又可以很好的体现古典元素存在,新颖而不失规矩地突出了要表达的信息和元素特征,艺术效果便更加明显。也可以对代表性的符号进行特殊处理,让人们对建筑的元素产生与古典文化的联想(附图4-1)和引申。对文化符号的选择、提炼、变形和处理,包括很多因素,主要要注意的是比例、尺寸、位置、材料和色彩等。这些都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或弱化来表达新的含义,以此培育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也达到融合异域文化的作用。
德国古堡建筑的部件是属于系统的一个简单部分或者较复杂的组成体,整体视觉的形象和反应正是由这些细微而精细的部件构成。丰富装饰的细部是古堡建筑的典型特征,包括大量功能性或者装饰性的细部,比如古堡门廊的造型,窗的数量、高度比、各种造型及其如何在建筑立面体现比例关系,山墙的造型、线条比例及其和门廊、窗之间的关系,套口、腰线、壁柱、廊檐、屋檐的细节设计等。这是一门复杂的数学技术,也是一门高难的艺术修养。
(山墙不仅在结构上能体现它独有的功能,还能在整体上衬托建筑的艺术气息。(附图4-2)圆拱、长方形和圆弧是德国古堡开窗用得最多的形式,窗套的材料以砖、花岗岩为主,不同的窗洞类型可以将窗套装扮成形态各异的样式。德国古堡所有的建筑都配有窗饰,形态也不尽相同,设计的非常精美。老虎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以方形、三角、圆形为设计形式。屋顶都是坡顶,外形分为马鞍形、复折形和三角形,还有二、三、四坡顶及其它变异的组合。坡层顶多以直线形式存在,兼有曲线形式。陡峭的设计高低错落,坡面元素多变且复杂是德国古堡设计的一大亮点。塔楼是古堡建筑符号运用的重点,柔和曲线为主的尖顶轮廓也是德国建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形式,后来演变成简洁的直线形,这种线条的尖顶轮廓大方而简约,这种形式使得建筑的整体形象更加生动(附图4-3)。   
德国古堡通过开窗、塔楼、山墙等部分来实现建筑风格的细部设计,其鲜明的设计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同部分的设计多变性在山墙上尤为突出,形态也各不相同。从构造和形态方面主要有:半圆形悬山,三解形硬山和悬山。以大段曲线,斜线和涡卷搭配的手法叫变异形体,是三角形和半圆形的演化,其特点是华丽但手法繁琐。这种具有特色的德国古堡建筑装饰风格,露明木框架,或者以石、红砖做成仿木框架(附图4-4)。
建筑的风格和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建筑装饰,一旦取消在建筑面上的装饰,那建筑的整个风格会变得呆板而无生机;建筑立面的装饰也因建筑的存在而更有价值,单独欣赏立面装饰会显得非常突兀。所以建筑装饰和建筑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装饰不能单独成为一种艺术,也不能完全被符号化,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作用是不会超过建筑主体的设计的,更不能忽视其使用功能。如今,提高消费者的感知质量已成为开发商质量追求和树立品牌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装饰建筑立面时,要同时考虑建筑主体的结构和材料,将装饰和主体配合使其浑然天成,这样才能使装饰的作用和艺术表现得到体现和发展。独立式住宅的建筑立面设计是建筑形象在公众场合的视觉再现,可以形成一种视觉传播效果,将建筑的理念与价值观公开、具体、直接的传达给社会大众。从而树立建筑的识别形象。独具特色的建筑立面设计可以赋予建筑独特的个性,在所处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中凸显出来,让人过目难忘。高水平的立面设计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升建筑的美誉度。
4.2德国古堡建筑语言应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实用价值
4.2.1环境的适应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劳动人民追求居住环境和结构的必然条件,德国古堡在这个过程中已逐渐演变成外形简洁、充满活力的时尚建筑形式,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中。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都是德国古堡建筑的风格元素,在德国古堡建筑装饰设计中,保留了一部分具有德国古堡特点的造型,同时也进行了部分优化,从而保证了其实用价值。(附图4-5)
4.2.2功能合理
建筑最基本的作用是满足人类生活与居住的各项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前提条件。德国古堡建筑在独立式住宅设计中的应该用,最直接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平面布局的优化和立面造型的优化,将空间的功能布局设计的更合理,增加功能性的空间,如客厅、餐厅、厨房、卧室等,摒弃城堡发源时赋予的单一储藏功能(附图4-6)。
4.2.3先进技术
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在建筑中而不只拘泥于模仿历史建筑的外观。建筑立面的设计直接影响建筑的固有品质,也是建筑最基本的价值。建筑立面设计涉及到房屋的外部构建、如门窗、墙柱和阳台等,这些元素会影响建筑户型的空间布局以及居住的舒适性。其中,弧形阳台、落地飘窗、空中花园等设计, 成为独立式住宅产品的重要特色。其次,建筑立面材料的耐损能力、光洁度、坚实度等,会决定建筑的面貌是否历久弥新,从而影响独立式住宅的保值空间。有些材料新的时候,看上去美观,但容易脏、变色,甚至变形,没多久就残旧不堪,房子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而高品质的立面不仅保持光鲜亮丽的面貌,还发挥更多的作用,如保温隔热、调节光亮,甚至自动清洁等作用,节省维护成本以及降低购房者的居住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建筑的立面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尤其是降低能耗方面。这些环保材料的应用呼应了时代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不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保持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降低了居住成本。
在新型材料不断产生今天,许多材料都可以被替代。当代德国古堡建筑立面就可以选用具有肌理感、历史感的文化石,以黄色为主色调并通过深浅变化形成色彩的丰富性。深灰色的水泥瓦,黄色质感涂料,与实木装甲门。跳跃中不失稳重、活泼中呈现质感。艳与素的联姻,有时候反而越深邃、越正统、越散发持久光辉。古铜色文化石拼贴的墙壁、灰瓦、木质窗框的组合,鲜明的对比色系,大胆地完全保留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新天鹅堡的经典色彩关系,使人们在视觉上便能通过色彩的引导,强烈地呼应心中对于这种风格的界定。
4.2.4文化兼容
探索各地建筑文化时,传承与发展本地文化是主线和方向。建筑文化融合首先是要将自身的文化定于核心地位再兼顾其它文化并融合进来,带有这种物质的建筑都有多元文化的身影和特点,这样能有效防止自身文化被吞噬,避免外来文化同化本地文化的厄运。我国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融入德国古堡的建筑元素,在形式上也可以做相应参考,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和美化当地的传统建筑面貌,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建筑立面的形式,也可以将传统的三段式(台基,墙身,屋顶)转换成德国古堡建筑如哥特式、浪漫主义式、横三纵五式的立面结构,这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让建筑的样式多样化起来。古堡建筑的丰富元素与三段式建筑不同在于,构件不仅外露而且疏密有致,不是典型的对称结构,这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德国传统的屋顶陡高,局部还有塔楼或山墙搭配,里面的老虎窗和阁楼相映成趣,巴洛克式的山墙,哥特式的钟塔,不仅强调了光影和体积的变换,还突出了垂直划分的立面。
将古老建筑中的元素,有代表性的符号运用到新时代建筑的设计中,把传统习俗和文化,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细节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这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古老建筑优秀文化的延续,更能为我们现代建筑的成长带来活力和生机。
结语
(中国建筑文化在德国建筑强制植入过程中,渐进地将西方文化融合在建筑中形成了折衷风格,这种影响和改变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德国殖民者也十分认可这样的融合,甚至有些德国设计师开始学习华夏文化,在他们的创作中直接使用和融入中国化元素。改变的不只是德国人,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下由最初的抵制和痛恨渐渐转变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
在国内很多历史街区和建筑群中,德国风格的建筑不在少数,影响也是巨大的,从历史居住的角度去研究,这对于解读德国古堡文化的语言符号,更有助于设计出有历史底蕴适合历史潮流的方案,将历史的文化赋予在现代建筑里。
时代性和地域性是当代设计建筑时最为重要的因素,怎么把现在和历史进行无缝衔接显的无比重要,这不仅需要学习建筑的外在形式,更要学习建筑的内在文化,将形式和精神串联,找到以前这些建筑里的灵魂和生活,通过不断努力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在新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学习的重要性,将历史建筑当作现代建筑学习的基础,并从中受到创新的启发。从现代社会文化和物质生活中挖掘历史建筑的潜在价值,使其生命力焕发新的生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30秒完成]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昌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9 02:39 , Processed in 0.089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