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31702|回复: 6

浙江经济乱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9 10: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面对当前的危机,政府处于了两难的境地,也是很显然的,浙江经济的乱象,我自己认为要从三个角度着手。

第一个角度是规范金融机构的边际,如果金融就是放贷的话,什么银行,典当、小贷、信托、租赁都取消算了,弄那么麻烦干什么呢?直接全整编成银行算了。 反正就是放贷款么,银行最方便。但是事实上,不同的金融业态之间是有边际的,浙江的乱象就是边际混乱,无论,有牌照还是没有牌照都挤到一起去了。所以规范 边际很重要,不要越了边际,让各自的金融机构在各自的边际内拓展深度,而不是考虑如何逾越边际。我在这里着重谈我自己对小贷的看法,因为当初我对小贷的反 对意见很大,现在依然如此。前几天汇报的时候,我也是反对小贷转型升级银行的提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0: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额贷款公司很有意思,温总理来了温州后,给温州特批了一百家小贷公司,然后温州好像采用招标的形式,然后就是铺天盖地的金改引发的所有入股小贷公司的上市企业股价狂飙,我当时冷眼旁观了很长一段时间,骨子里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对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向来不看好。

所以当很多问题想不通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干脆边上看看吧,我很欣赏@仁和智本高政 他公司的口号是金融智慧,大道相通。金融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行业,如果有人不能用浅白的言语跟你描述他想做的事情,你就别给他钱。金融之道,大道至简。如果 不能简单的表述内在的逻辑,那么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有瑕疵的。

所以很多问题,如果看不明白,想不明白,不如回到事情的最本质去看,或者站的高度更高点,时间跨度放的更长点,或许脉络会静静清晰起来。

顾名思义,小贷的设立的初衷肯定是为了解决小额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小贷公司在小额贷款上的优势在那里呢?对于一切以放贷为主营业务的机构,我考虑的问题在三个点,第一资金来源的成本是多少?第二贷款给谁,风控如何把握?第三贷款成本是多少?

别的市场上,我不知道,在浙江,我一直在想,从资金来源上来看,为什么我要参与小贷,我自己本身就能参与放贷,还能通过各种形式避税,通过小贷的优势 不明显,还要受到不断的监管,小贷又不能参与市场吸储,资本金用完了就用完了,跟我自己放贷或者借助别的通道放贷,没有本质区别。实质都是放贷款,并不能 说有牌照放贷款的风险就一定低于我没有牌照放贷款吧,也不能说有牌照房贷款就一定放的贷款利率就高于我没有牌照吧?其实恰恰相反的结果是没有牌照的放的利 率可能更高。那么小贷的优势是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市场上,我不知道,在浙江,我一直在想,从资金来源上来看,为什么我要参与小贷,我自己本身就能参与放贷,还能通过各种形式避税,通过小贷的优势 不明显,还要受到不断的监管,小贷又不能参与市场吸储,资本金用完了就用完了,跟我自己放贷或者借助别的通道放贷,没有本质区别。实质都是放贷款,并不能 说有牌照放贷款的风险就一定低于我没有牌照放贷款吧,也不能说有牌照房贷款就一定放的贷款利率就高于我没有牌照吧?其实恰恰相反的结果是没有牌照的放的利 率可能更高。那么小贷的优势是什么呢?

其实,仔细想想,小贷在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小额贷款领域的整体坏账率确切的数字没有历史数据,导致大量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其实都不敢过多的介入,小贷公司作为新成立的金融机构,试水将是长期的一个过程,短期内不太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仔细看下来,现在江浙很多的小贷公司真正 潜心做小额的,肯定少之又少,即使做的小额贷款,也都是属于别的银行客户的一个配套存在,也就是说,贷款客户本身并不是小额贷款用户。简单举例就是某个人 在工行贷了三千万,然后跑到小贷公司那里顺手又贷了一百万。但是这个人,是不是一定是小贷边界内的客户呢?我也不知道!

我一直认为,小贷公司是否能在经营期间有效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经营风险的理念和风控的制度,是小贷公司能否走到最后的关键,而这个却恰恰是需要长期的 业务实践才能产生的,换句话说,一百家进入小贷的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相信能存活下来的并不会多,关键还在于如何稳健经营。

这个意义上讲,小贷由于缺乏流动性,生存的难度是极大的,跟正规金融机构比较,资金来源成本远高于他们,而跟民间借贷比,又没有明显的优势,小贷的未 来除了放开吸储外,唯一的一条生路,那就是约束民间资本只能通过牌照进行放贷,以不形成跟小贷的竞争的状态。否则我可以想像的到,小贷最终必然还是介入到 高利贷市场,进行违规揽储,非法集资是必然的事情。设立和不设立小贷基本成了伪命题。

  (图片摘自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一个险种的人数,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放开吸储,也就是意味着小贷转型升级村镇银行,我个人却表示了极大的反对,某个意义上讲,虽然小贷我认为没有意义,但是如果真的能被约束在小额贷款 领域,踏踏实实的做业务,或许也真有可能在中国产生个尤努斯出来。但是如果一旦所谓的升级放开,估计也就没有多少小贷公司愿意在这个领域玩票了。所以,可 以料想到当初加入小贷申请的大量上市公司和民间资本本身的动机就不单纯。

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测,我不看好实际可能发展的很好。用不了多久或许数字会给出答案。但是我坚持我的看法就是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下,首当其冲是担保公司,其次就是小额贷款公司。

在谈担保公司,我自己在担保公司呆过,也看过很多国家的担保业态,其实担保最大的问题在于盈利模式不合符商业逻辑,我自己对担保的定性就是担保在中国 会处于一个逐渐消失的状态。担保公司在很多国家都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出现的,但是事实却证明担保公司基本上在各个国家走到最后,都依赖财政 补贴存活,什么东西需要财政补贴?不赚钱的业务才要财政补贴。

所以,担保必然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成立的业态,但是市场又需要他。而国内的担保公司很多的都是民营的担保公司,扣除大量的担保公司不从事担保业务,实质从事放贷业务外,实际从事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其实并不多了,也间接说明就担保而言,的确是走不通的。

事实上,哪怕是有财政补贴的欧洲,在七十年代,大量信贷担保的机构就纷纷倒闭,特别是1992年瑞典信用保险公司破产后,欧洲金融界基本上全面停止了贷款信用担保。而恰恰我国的担保机构主要从事的就是贷款信用担保,所以我自己对担保向来是持保留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到分析上来看,担保三个致命缺陷无法破解,第一是风险收益不对称,按照目前担保公司的收费在3%左右,扣除一个点费用外,大概在2%左右的收入, 我一直跟很多人分析一个逻辑是,中农工建,成立几十年的金融机构的坏账率在多少水平?我想如果扣除银行贷款里面大量不会坏账或者说可以用流动性来弥补和掩 盖的的贷款,我想这个数字不会低于2%,银行的风控制度和担保公司的风控制度相比,银行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担保公司的人员能力相比,我认为即使不敢说超越 担保公司,但是总不会差了太多吧。

第二就是流动性风险,银行有很强的流动性,理论上银行只要不挤兑的流动性风险,坏账再高也没有关系。而担保公司不同,担保公司的流动性就是代偿,一旦 无法代偿,就造成了信用挤兑。这种信用挤兑很可怕,当年的中科智,只是一家银行发出代偿声明,就会导致连锁反映,一旦一家银行停止合作,担保公司就会被其 他银行停止,连锁式的反映的后果就是担保公司的信用被挤兑。

第三点很关键的是担保公司的客户群的风险度要远高于银行,按照我对浙江的理解,浙江的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已经很高了,其实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很多担保公 司都做不了的客户,一些银行反倒直接能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做不了的客户,担保公司如果去操作的话,风险度其实是大大抬高的。客户群体的不同很大 程度的决定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加大。

所以担保作为一种金融业态,在浙江很多时候,其实是高利贷的另外一个代名词,浙江几百家担保协会,真正从事担保的不会超过三十家,其中,我到是一直觉 得浙江省担保里面可能也就中新力合是为数不多真正在中小企业担保上做出成绩并且可能一直维持下去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企业了。



说的有点多了,不过之所以提这两个业态,是因为在浙江,中小企业占比过大,而能贴合中小企业的,除了小贷就是担保,而恰恰这两个在浙江却一直未能有效 得到金融监管呵护,这两个业态,尤其是后者,基本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反倒,最近省金融办成立了小贷监管处,或许对小贷寻找出路可能是一个利好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核心的观点与其不断新设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状态,反倒不如静下心来,先规范各个金融机构的边际,让小贷做小贷,担保做担保,典当做 典当,信托做信托等等。规范好边界,收缩好金融布局在反过来大力发展或许会更好,尤其现在一团乱麻的情况下。不要去火上加油了。

第二角度是核心点,其实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金融机构不断拥挤到浙江放贷这个问题?钱来自哪里?为什么到浙江来?浙江人有钱倒也罢了,为什么全国 不少地区的信贷规模都愿意投放到浙江来呢?浙江人真有那神奇的赚钱能力么?浙江的经济危机明确告诉了大家,都错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罢了,浙江人做不到 这么多资金的涌入。这里面深层次的问题是货币的滥发以及滥发之后是大量沉淀在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到处寻找出路,而恰恰这个时候,房地产暴利却不能维系。很多 事情就集中的爆发了。我到是觉得两方面破局或许会更好,第一方面,债券市场的尽快建立,缓解部分资金无处可取的尴尬境地。也同时缓解浙江民间高利贷实在过 于泛滥的问题。我国的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融资,而股票市场又沦落为优秀企业套现的场所,前面说过的许多需要转型升级以及真正需要用钱的企业,却无处可融 的尴尬境地。

就我自己的理解,浙江的债权市场其实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为代表的相对正规的高利贷, 另外一类就是非银行高利贷。凡是银行融资不了的客户,所能进行的都是高利贷,当信托融资要至少高于15%、小贷融资成本在平均18%,典当融资要在25% ,民间融资成本至少在36%以上的生态环境下,浙江的企业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进不了银行融资通道,其实事实上就只能进行高利贷了,区别只是 被谁给宰了的问题。这在浙江其实也是个悲哀的地方。所以我说,从风险特征上来看,事实上中国的债权市场,只存在低风险和高风险,不存在中等风险的产品区 间。原因是中国的债券市场并不发达,大量无法在低风险区域解决的债权就都进入了风险较高的区域,甚至连银行本身也成为了高风险债权的主要解决方。郭树清上 台,让我看到一些希望,各地债券市场的建立,应该会逐步的改变这一风险结构特征。大量目前高风险区域中的中等风险债权会逐步下移到中等风险区域之中,通过 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对浙江的企业而言,或许是个利好的消息,可能会成为破局的关键。其实在浙江,很多进入高风险区域的债权,本身并不是高风险的,但是却 会因为所处的区域而变成高风险,由于在高风险区域里游荡的金融机构本身具备极高的风险收益,所以会推高这个区域里的企业融资的成本,从而推动这个区域的企 业的风险高企,这种高企,不是因为他本身有高风险,而是因为外部的环境所产生的高风险。

浙江省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是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例,一家企业,接受三年期的年化8-12%的利率的 情况下是中等风险,但是如果接受短期的20% 的利率,那就成了高风险。高利贷区域里的市场较为险恶,普遍的信息流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资金的借贷缺乏有效性,普遍无序,使得借入方很难有效 安排和使用资金,从而无形中也推高了经营压力。事实上,目前高利贷的放贷机构,本身也在谋求转型,高利贷是无法改变的商业形态,其生存有合理的生存逻辑, 而且也将一直持续下去,但是长期的实践证明以下两种情形同时出现的高利贷,必然无法持续: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

这里解释下,什么叫主动管理,就是你把钱,借给我,别来管我怎么用。所以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送你给我钱,我给你许诺一 个利息,你别管我干什么用。这种借入固定利息的资金然后进行主动管理,基本上就意味着死亡是迟早的事情,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和项目之间的平衡很难,不能做 到无缝对接。我们就拿吴英 来举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资金的时候,你必须每年收获超过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许20%对某些商业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项目和资金的匹配度是 没有那么好的,中间会存在很多的时间沉默成本,这段时间里,你项目没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却要不断的支出,所以实际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决于实际 投入项目的情况,那么借入资金方的财务压力是极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你还必须留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确保不断的有人来赎回,所以你看上去你借入了一个亿一 年,但是你可能实际能用的资金只有五千万的六个月,所以实际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计算大概实际成本要高达80%,纵使你是天纵奇才,我想也做不到这个收 益率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吴英这类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是必死无疑的,界定为集资诈骗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她应该明 确知道自己还不了这个钱还去借钱。所以对于那些信誓旦旦说能保证给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骗子一类。其实,我自己是将固定利息超过15% 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本都定义为非法集资。但是高利贷,还是有存在空间和形态的。他的合理的生存逻辑只有两种,要么就是项目管理型的固定成本资金,要么就 是不设定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型。在项目主导的情况下,收益可以跟项目锁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效资金成本沉淀,从而降低由于资金沉淀带来的成本过高的风 险。其实,信托就是典型的项目管理型的固定收益类的高利贷形态。而不设置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型的高利贷,更像是一种股权投资行为,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 享的行为,由于是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使得高利贷的资金成 本较低,因此可以操作的空间就更大,可投资的品种也就更加丰富,他所要体现的是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其实,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可以理解是这种模式。某 些主动管理型的私募债权基金也是这种模式。但是从长久的持续的经营角度考虑,由于项目管理型会因为一个项目的失败,而影响单一项目的 投资人,所以造成较大的冲击,而主动管理型,可以在多个项目之间进行分散投资和平衡,从而减少某一项目失败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利贷只有通过非 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型才有持续存在的可能。

不好意思,又扯远了,我刚说到未来的金融改革的破局会从债券市场开始,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的,债券市场的发达,会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除了银行高利贷就是非银行高丽贷的格局,很多游荡在高利贷区域里的企业,会可能落地到债券市场,而融资成本得到 大大降低,从而变相拉低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或者直接参与到债券市场从事交易,毕竟相比之下,债券的流动性要远远好于单一的债权交易。所以,债券市 场,将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债权市场格局。这从这个角度想下去,银行的估值还会进一步下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川文理学院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8 20:53 , Processed in 0.0820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